明朝建文元年(1399年)七月配资炒股最简单三个步骤,靖难之役正式爆发,燕王朱棣下令攻占北平的九座城门。当时,朱棣麾下仅有燕山三护卫等嫡系部队,为了尽快取得胜利,燕王府几乎调动了所有能拿起武器的人手,甚至包括宦官。据《明史窃》记载:
“当靖难初,内官将兵者数人,有狗儿最敢战先登。王安即不花都,女直人,孟骥即添儿。西番人;郑和即三保,云南人。”
这段话表明,朱棣麾下有几位勇猛的宦官,其中包括名叫狗儿、王安、孟骥的内侍,还有一位云南人——郑和,被称为三保。
郑和在靖难之役中表现出色,《明史·郑和传》也记载道:“初事燕王于籓邸,从起兵有功。”不过,人们没想到的是,这位内侍不仅能上战场拼杀,还能远航海外。几年之后,提起郑和的名字,人们无不肃然起敬。与明朝后期的刘瑾、汪直、魏忠贤等宦官相比,郑和活成了古代宦官中极为罕见的伟岸形象。作为大明朝第一位伟大的航海家,他的名字早已传遍世界。
展开剩余86%本文将带大家走进这位明朝杰出航海家郑和的传奇人生,通过史料和分析,力图还原这位令世界敬仰的明朝外交家的真实面貌。
郑和是明朝著名的宦官,但他早年的经历并不详细。根据傅维鳞的《明书》记载:
“郑和,洪武中入宫,丰躯伟貌,博辩机敏。”
这说明郑和在洪武年间入宫,身材魁梧高大,仪表堂堂,学识渊博且机智聪明。郑一钧在《郑和全传》中介绍,郑和原姓马。洪武十七年,傅友德与蓝玉征讨云南时,郑和被明军俘获,随后带到南京入宫服役。次年,傅友德奉命镇守北平,郑和随军转往北平,之后调入燕王府。
清末发现的《故马公墓志铭》被学界视为关于郑和身世最权威的资料。墓志铭记载郑和的曾祖父为回族,名叫拜颜(伯颜),曾祖母姓马;祖父名哈只(哈吉)。郑和有六个兄弟姐妹,从他的小名“三保”(也作“三宝”)推测,郑和在家中排行老三。
进入燕王府后,郑和凭借机智迅速赢得朱棣的信任。靖难之役爆发时,郑和立下战功,但具体功绩史书未详。有说法认为,郑和在朱棣与李景隆于郑村坝的对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因此朱棣赐他姓郑。
靖难结束后,建文四年,朱棣将郑和派去侍奉他的乳母冯氏,《太宗文皇帝实录·卷十四》记载:
“癸卯遣太监郑和祭乳母冯氏。”
可见朱棣对郑和极为信任。
永乐初年,朱棣计划派遣能臣出海西洋,但为选人一筹莫展。他召见著名术士袁忠彻,问及推荐人选。《古今识鉴》记载:
“永乐欲通东南夷,上问:‘以三保领兵如何?’忠彻对曰:‘三保恣貌才智,内侍中无与比者,臣察其气色诚可任。’”
袁忠彻认为郑和不仅军事才能出众,且机智聪明,是朱棣最信任的内侍,最适合担此重任。术士之言还有一层意涵,袁忠彻看郑和面相,认为他忠诚可靠。
朱棣派人下西洋的原因,《明史·郑和传》记载:
“成祖疑惠帝亡海外,欲踪迹之,且欲耀兵异域,示中国富强。永乐三年六月,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。”
可见,朱棣此举主要有两点:一是怀疑建文帝流亡海外,欲查明其下落;二是借展现大明军威与富强,震慑周边国家。
另有未载于《明史》的原因,朱棣通过“靖难”夺位,在儒家正统观念中地位不稳,因此必须向周边国家证明其合法性。
郑和真正启航是在永乐三年六月,但之前朱棣已筹备两年有余。宋元时期,中国造船技术成熟,罗盘广泛使用,这些条件为郑和下西洋奠定了基础。
永乐三年六月,所有准备就绪,郑和自龙江造船厂启航,开启其人生首次远洋航行。面对无边波涛,郑和不仅是皇帝使臣,更代表了当时大明最先进的科技水平与国家实力。
首航时,朱棣为郑和举行盛大出海仪式,赐予大量金银财宝及丝绢瓷器。据《明史·郑和传》记载:
“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,多赍金币。造大舶,修四十四丈、广十八丈者六十二。”
郑和率领27000余人,乘62艘巨舰,船长44丈、宽18丈,气势恢宏。船队由龙江造船厂沿江而下,途径苏州浏家港出海,再于福建五虎门停留补给,随后扬帆踏上未知海外。
第一站占城(今越南中南部),短暂停留后,郑和转赴爪哇(印尼)。当时,爪哇东西两王正内战激烈,《明太宗实录》记载:
“瓜哇国西王与东王相攻杀,遂灭东王。时朝廷遣使往诸番国,经过东王治所,官军登岸市易,为西王兵所杀者一百七十人。西王闻之惧,遣人谢罪。”
意思是,爪哇西王误将明朝船队当作东王军队,突袭杀死170名明军士卒。
尽管拥有火炮与军力,郑和选择和平谈判,避免武力报复。最终,西王遣使向郑和赔罪,并愿派使臣赴南京谢罪。此事和平解决,显示郑和以兵法智慧控制局势。
随后,郑和航至苏门答腊,穿越马六甲海峡,访问满刺加、锡兰、古里等地。古里位于印度南部喀拉拉邦,是郑和首次航行的终点,也成为他晚年逝世之地。郑和将大明朝诰命银印赠予古里国王,国王深受感动,与郑和共同在当地立碑,碑文称:
“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,民物咸若熙皡同风,刻石于兹永示万世。”
虽然郑和推崇和平,但他也不会容忍欺凌。在返航途中,路经三佛齐旧港(今印度尼西亚南苏门答腊省),遭遇海盗头目陈祖义率领的劫掠团伙。郑和劝告其改恶从善,陈祖义虚应故事,暗中密谋袭击。事情败露后,郑和下令剿灭其麾下五千余海盗,焚毁海盗船17艘,生擒首领。
永乐五年九月,漂泊两年多后,郑和凯旋归来,带回各国使者及海盗首领。朱棣大悦,封赏有加。《明史》载:
“五年九月,和等还,诸国使者随和朝见。和献所俘旧港酋长。帝大悦,爵赏有差。”
郑和首次远航,既是长途海上考验,也展示了他和平与武力的智慧平衡。在爪哇,他和平解决冲突;在三佛齐,则果断伸张正义。郑和深谙兵法,懂得“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
发布于:天津市锦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